2)第七十八章:雪落长安故人来(一)_大唐西域少年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想当年,鲜于向首次参加元日大朝会时,他最宏伟的理想,也就

  是当个剑南节度使。

  如今,原本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已然实现,鲜于向以为自己会满足现状。可听到圣人有意封节度使为王时,鲜于向还是耳红面赤、激动不已。

  “说不定我也能封王啊!”鲜于向心中蓦然升起了如饥似渴的欲念。

  可冷静下来,鲜于向苦笑不已。剑南节度使固然也是十一大节度使之一,可兵微将寡,立功机会寥寥。自己如何能与安禄山、哥舒翰、王正见、高仙芝、安思顺等人相比。

  本来鲜于向已经尽最大努力,从脑子中驱除了不切实际的妄念。可阁罗凤的反叛,让鲜于向顿生时来天地皆同力之感。

  “若是攻下太和城、征服南诏国,此功当足以封王!”鲜于向觉得,以南诏国力之孱弱,剑南军应可一战而平之。

  因此,在征得杨国忠同意后,鲜于向立即迫不及待上表圣人和政事堂,历数阁罗凤罪状,要求调兵遣将,征讨南诏。

  而因背靠杨国忠这颗大树,圣人很快就下诏,允许剑南军征调南疆藩属,讨伐阁罗凤。

  圣人还特意新创了“召募剑南健儿使”一职,由杨国忠担任,全权负责从全国各道为南征调集人马钱粮。

  在杨国忠的倾力支持下,鲜于向很快就凑集了八万兵马,于今年四月出征。不仅夺回了被阁罗凤侵占的三十二夷州,而且一口气杀入南诏境内,兵临南诏王都太和城外的西洱河。

  想到此处,鲜于向更是懊恼不已。

  在攻入南诏境内后,南诏王阁罗凤曾遣使谢罪请和,表示愿还其所虏掠,重新归附于唐朝。

  随军出征的剑南兵马使李宓劝鲜于向接受阁罗凤的降表,恢复南疆的安定。

  可那时,立志封王的鲜于向如何愿意放弃看似唾手可得的战功。他根本听不进李宓的劝告,毫不犹豫拒绝了南诏的使臣。

  南诏使臣临走前,恨恨地对鲜于向喊道:“吾王有言,若尔等执意攻伐我国。吾王将归命吐蕃,云南之地,非唐所有也!”

  使臣说完即甩袖而去。李宓听后眉头紧锁,可鲜于向却认为,那只是南诏使臣无可奈何的泄愤之语。

  待攻至西洱河,鲜于向本以为太和城指日可下,却忽然遭到南诏和吐蕃联军的夹击。

  猝不及防的唐军一败涂地,若非李宓拼死相救,鲜于向恐怕早已死在西洱河畔。

  八万大军,能逃回剑南的不过数千人。鲜于向的封王之梦顿时烟消云散。

  不等回到益州,鲜于向就急忙派人将战况密报杨国忠,然后惴惴不安地等待着来自长安的怒火。

  十余日后,杨国忠来信告知,让鲜于向不必忧心。他不仅已在圣人面前将战败之事遮掩过去,还详细讲述了鲜于向夺回三十二夷洲的“战功”,圣人的奖赏不日可至。

  大

  请收藏:https://m.bqgm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