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四百一十一章 改革国际电影节_超梦香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了陈梦瑶的浪-态,卫雄又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手上的文件上,这份文件是电影协会那边刚发出来的,

  有关香港国际电影节改革的计划书。

  话说十一年前,也就是1977年,时任香港文化署署长陈达文,向市政局建议创办香港国际电影节。

  把世界各地优秀的电影带给香港观众。

  此建议很快就得到议员及港英政府的支持,于是第一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于1977年正式创立。

  首届电影节属于试办性质,由市政局举办。

  总共选映了三十七部影片,观众人数只有约16000人次,放映场地也只局限于香港大会堂。

  作为试办,这样的成绩勉强算成功。

  于是香港国际电影节由1978年起开始稳步发展,由第四届起,每年均于复活节期间举行。

  创办初期的香港国际电影节规模较小,选映电影数量不多。

  主要向香港输入并推介国际上著名的影片。当时的国际电影节处在一个引进期,目标很简单——

  推荐好的电影。

  80年代-开始,香港国际电影节改变定位。

  在继续引进和介绍国际优秀电影的同时,积极向国外电影人和观众展示亚洲的电影新作。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国际电影节不设大奖,属于非竞赛性的放映活动。

  这样做也是无奈之举。

  毕竟70年代和80年代初,香港电影在国际上,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响力还相当有限。

  更需要的是学习和不断强大自己。

  但时至今日,这样的规则显然已经无法满足香港电影发展的需要了,因此改革已势在必行。

  在香港电影协会成立后,协会就成为了主办单位之一。

  同时开始制定改革计划。

  现在卫雄手上拿着的就是经过几轮商议后,电影协会的常务理事吴思源刚刚整理出来的改革方案。

  这个方案主要是改革电影节的基本规则,把非竞赛变成竞赛。

  首先是设置五个独立的单元:

  第一,主竞赛长片单元,电影节最主要的单元,每届参赛影片不得多于20部,必须是首次展映的新作。

  第二,非竞赛单元,搜集国际上的优秀影片,每届限定为10部。

  曾获得过戛纳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和香港国际电影节奖项的大师级导演的新作将被优先考虑。

  第三,主竞赛短片单元,每届不得多于10部,必须是首次展映的新作。

  第四,经典回顾单元,不设具体数量,能否参加需视具体情况而定,目的是回顾过去的经典影片。

  第五,导演双周,鼓励新人导演的创作。

  其次是设立了六个奖项:

  分别是评审团大奖,颁给最有原创性或最有研究精神的影片。

  最佳导演奖,颁给表现最佳的导演。

  最佳女演员奖,颁给表现最佳的女演员;最佳男

  请收藏:https://m.bqgm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