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零三章 挺进尼泊尔_穿越1879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英军溃败,循逃到了尼泊尔,这里在1909年也是英国的势力范围。总统李经述下令蔡锷的大军继续进攻,反击战要打到印度的恒河。蔡锷对尼泊尔不熟悉,便给他的老师梁启超发了电报,请梁启超搜集有关尼泊尔的现状。

  与此同时,蔡锷总结了自己拿下不丹和锡金的经验,克服了初战时存在的某些急躁性和片面性,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修改作战计划,调整对的尼泊尔兵力部署,这基本体现了他自己所主张的“因时以制宜,审势以求当,未可稍有拘滞”的战争指导思想。

  梁启超对蔡锷这位爱徒十分欣赏,在京城也自然竭力帮助他收集有关尼泊尔的情报。

  不久,蔡锷就接到了相关情报:尼泊尔,原本也是中国的藩属国,静倚在喜马拉雅群峰南麓山脚下,是一个充满传奇与魅惑的宗教小王国。在这座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国度,穿梭印度教与佛教融合的寺庙中,不管徒步或眺望,尼泊尔都能满足人们对雪山的所有期待。

  梁启超在电报中介绍,尼泊尔是个高山国家,国境呈长方形,东西宽850公里,南北宽约200公里。尼泊尔的首都加德满都坐落在印度与**之间,海拔一千三百七十米,是尼泊尔的心脏地区。巴格马蒂河及其支流穿过谷地。喜玛拉雅山脉成为尼泊尔和中国的天然国界,包括珠穆朗玛峰在内,世界10大高峰有8个在尼泊尔境内,高山众多,这是其历史上长期未能实现完全统一的原因。尼泊尔1909年还处于沙阿封建王朝,但统治尼泊尔的是拉纳家族,这个家族对内实行愚民政策、对外忠实的听命于大英帝国,尼泊尔现在已经沦为英国的保护国。

  这些信息让蔡锷对尼泊尔有了初步的了解。由于尼泊尔山多,地势复杂,所以蔡锷的三万大军,找了两个在尼泊尔生活的华人叶孟新和叶孟生充当翻译和向导,这两兄弟的祖籍广东梅县,他们的爷爷是太平天国时期到了尼泊尔。叶孟生的肩头,骑着一只机灵而瘦小的猴子,大多时候,这只猴子睁着圆溜溜的眼珠,警惕盯着四周的陌生人。当时尼泊尔已经朝现代化迈步,叶孟新给蔡锷带去了一本尼泊尔大学用的历史书,蔡锷如获至宝,详细地了解尼泊尔的历史。

  到18世纪,南亚次大陆逐渐被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所侵蚀。为了不重蹈印度覆辙,具有战略眼光和卓越军事才能的廓尔喀国王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于1742年发起了统一尼泊尔的战争。经过20多年的艰苦作战,普里特维将喜马拉雅山下的一系列土邦全部征服,并于1766年包围加德满都。1768年9月。普里特维趁马拉王朝举行因陀罗节庆典,对加德满都发动突然进攻,兵不血刃占领加都。

  请收藏:https://m.bqgm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